吴宜芳(左二)教市民在自助机上操作。
厦门网讯(文/厦门日报记者 罗子泓 实习生 孟庆昊 通讯员 吴喆娴 图/厦门日报记者 许秋珩)穿上淡黄色马甲,台胞志愿者吴宜芳又来到厦门长庚医院“打卡”了。
(相关资料图)
3月16日上午8时30分,长庚医院门诊大厅内,就诊市民步履匆匆。高高瘦瘦的吴宜芳站在志愿服务驿站,从容细心地为市民提供咨询、引导等服务。粗略统计,一个上午她就帮助了近百位市民。
吴宜芳可谓是长庚医院志愿服务队的“元老级”队员。加入志愿服务队近14年,她不仅收获了帮助他人的快乐,还感受到来自第二故乡鹭岛的温暖。
面对各种咨询总能应对自如
从二楼志愿者休息室,走到一楼门诊大厅,吴宜芳走得比较慢,腰杆挺得直直的——前两天,她在运动时不慎拉伤腰部。
尽管身体有些疼痛,但当天的志愿服务活动,她还是按时到岗。“我绑了护腰,做完志愿工作再去看医生。实在不行,还可以坐着为大家服务呀!”吴宜芳笑着说。
上午8时30分至10时,是长庚医院的就诊高峰,每隔两三分钟,就有市民走向志愿服务驿站。
“我在医生那里能看到报告,为何自助机上打不出来?”“您好!机器上显示的是‘未列印’。建议您到刚刚抽血的地方问问……”
“请问去神经内科怎么走?”“往前,右侧第二区。”
类似这样的对话,吴宜芳一个上午要重复几十遍。面对各种咨询,吴宜芳应对自如。这么多年,她早已把就诊流程、医院平面图印在了心里。
长庚医院的医护人员早就熟识这位说话轻声细语、温柔耐心的台胞志愿者。“她总能给病患带去阳光般的温暖。”一位医生说。
既是“活向导”又是心理疏导师
在医院当志愿者,并非简单地当个“活向导”,在吴宜芳看来,很多时候还要当个心理疏导师。
有一次,一名没约上号的患者,看见穿着黄马甲的吴宜芳就发起脾气:“你们不是实行预约制吗?为什么我就约不上号?”碰到抱怨和指责,吴宜芳总是不疾不徐,依旧用轻柔的语调和对方沟通,安抚对方的情绪,弄清楚问题,再帮助对方找到解决的办法。
会讲闽南话的她,碰到上了年纪的阿公阿嬷,时常会用闽南话问候对方,主动问他们有没有碰到难事。
“到医院看病的人通常比较急躁,因为生病,心情会变得不好。换位思考、将心比心,如果我或者我的家人生病了,一样会着急,希望早点见到医生。”吴宜芳说,医院的志愿者要当好患者和医生之间的桥梁,尽可能开导、纾解患者的情绪。
患者阿婆请她到家里做客
吴宜芳直言:“当一名志愿者,不仅仅是给予,还在助人中收获满满的感动。”
一名不识字的男子会定期到医院为母亲开药,他认可吴宜芳细心的服务,每次都请她代写开药委托。这样的服务持续了大半年,该男子得知吴宜芳每周都来做志愿者,向她竖起了大拇指。
一位阿婆病愈出院,回家前特地到门诊大厅向吴宜芳致谢。“她用闽南话跟我说,谢谢你,有空来我们家做客!”简单的话语让吴宜芳铭记至今。
初到长庚医院当志愿者,吴宜芳给自己定了个阶段性“小目标”——先做5年看看。一转眼,她的志愿服务“工龄”已有14年。
依照长庚医院志愿服务队规则,志愿者每周需服务一天,每天至少在岗3小时。除了偶尔调整班次,吴宜芳总是每周一出现在医院大厅。因为每周一是医院患者最多的日子,她主动认领这个班次,“这样就能帮助更多病患。”
在厦门,吴宜芳还成为法院的台胞陪审员,努力“将善意播撒出去”。她的愿望是“将爱的种子播撒到城市的每个角落,让文明生根发芽,让城市更有爱。”
【记者手记】
“这就是爱的种子”
28年前,吴宜芳随着丈夫的工作调动,一起从台北来到福建。“厦门已经是我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,有时回台湾久了,还会惦念着厦门,想着‘再过几天,我该回家咯’。”
“这座城市,志愿服务的温度让我深有感触。”从全职太太到志愿者,吴宜芳称“自己的生活因此有了‘重大改变’”。她不仅深深融入厦门,还融入城市的文明活动中,在志愿服务里找到人生的价值。
在吴宜芳的影响下,女儿也热心参加公益活动。“周末,她会带着孩子们去公园写生;晚上下班,会帮独居老人采购物资。”女儿时常和她分享助人心得,吴宜芳总会鼓励道:“你真棒!”
除了女儿,还有许多年轻人被吴宜芳的奉献精神感染,也加入长庚医院志愿服务队。吴宜芳说:“这就是爱的种子。”
关键词: